首页 > 发改工作 > 宏观经济

70载芳华看巴中变化

2019-10-08 16:46 来源:巴中日报 浏览击量:

每一片树叶都在见证春天

  时间勾勒出新的年轮,刻下老区人民前行的足印。从一穷二白到2018年GDP总值645.88亿元,从吃不饱饭到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458元,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到201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5.9亿元……组组数据,记录着70年来巴中的巨变。

  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一项项荣誉,书写着新中国成立70年来巴中的壮丽诗篇。从贫穷走向小康,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振兴……每一片树叶,都在见证春天。每一个巴中人,都在温润如玉的“春天”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自豪感。

  从贫穷走向小康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70载,筚路蓝缕,沧海桑田,巴中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初心不变,为人民生活富裕的目标不变。

  1993年建立地区时,巴中一穷二白。通过贯彻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规划,经历新阶段扶贫时期,统筹城乡推动连片扶贫开发阶段到当前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巴中由90.9万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去年底的6.29万人。

  成绩的取得并不容易,背后是每一个干部群众的辛勤付出。

  2017年6月以来,从机关到基层、从丘陵到深山、从园区到工地,市委书记罗增斌、市长何平研究得最多的是脱贫攻坚工作,去得最多的地方是贫困村,牵挂最多的是贫困群众。

  接过到2020年实现与全省全国同步小康的军令状,巴中拿出前所未有的政治站位: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各级领导干部既挂帅又出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在最贫困的地方,使最大的力气,想最好的办法——

  看扶贫力量,全市1725名“第一书记”驻村,7万多名党员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选派350名优秀干部全脱产开展巡回帮扶工作。

  看工作方法,从编制扶贫规划到完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巴中大地上从来都不缺乏实干和创新。

  成为全国第一个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存量增减挂钩指标的地区。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流转是一举双得的事,在缓解先富地区建设用地不足的同时,又解决了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巴州区水宁寺镇龙台村就是其中的受益者,该村通过土地增减挂钩,不仅解决了80多户贫困户住居安全问题,还通过土地整理让拆旧复垦的土地集中连片。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引进业主发展巴药产业,同时建设食用菌大棚35个,通过“土地流转、入园务工、入股分红”三种利益联结模式,覆盖带动全村所有农户人均增收2000余元。龙台村也成为全市率先脱贫摘帽的贫困村之一。

  脱贫攻坚,受益的不只是贫困户。在巴州区化成镇长滩河村,得益于土地增减挂钩政策,非贫困户孙继槐和贫困户一起搬进了新居,住进了150平方米的新房。

  如今,在通江县诺江镇天井坝村,村民们再也不用羡慕贫困村有项目、有产业了,他们都走在水泥路上,住进砖瓦房里,而且家家户户发展起了“五园经济”,“以前看着隔壁村轰轰烈烈地硬化道路、修蓄水池、建新居羡慕不已,没想到不到半年,我们也只花了2000多元钱就住进了新房。”村民唐昌辽没想到好日子来得这么快。

  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脱贫攻坚成绩喜人,其背后还是民生改善的不断提速。“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民生,在实施惠民项目时,统筹兼顾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均衡发展,一起致富,共享基础设施改善、医疗救助、义务教育、安全住房等各项政策。”市扶贫开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早在2017年,我市便出台相关文件,处处彰显市委、市政府的悠悠民生情怀。

  立足实际、结合市情,创新干、科学干,巴中人民的聪明智慧一次又一次在脱贫攻坚这场鏖战中迸发。

  和新中国同龄的贫困户岳天武还记得,小时候和兄弟姐妹挤在一张破床上,一年到头只有过年才能在灶台上看到一点猪肉。而今,他搬进了小楼房,用上自来水,顿顿有荤有素。

  曾经如影随形的贫困变成希望,照亮了贫困户前进的道路。

  相对于物质贫穷来说,精神贫穷更可怕;相对于“立竿见影”的物质扶贫来说,扶志这个硬骨头最是“难啃”。

  为激发贫困户脱贫斗志,巴中在南江县小田村探索了“乡村道德银行”机制,对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孝老爱亲等进行表彰奖励,随后在全市推广,既扶志,也扶智。

  求索者必有所悟,实干者必有所得。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脱贫攻坚、奔康致富的赛道上,一心向着书写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巴中探索”目标挺进,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巴中380万“追梦人”一往无前的铿锵步伐!

  从封闭走向开放

  巴中地处秦巴腹地,绵亘的大山阻挡不了一颗拥抱世界的心。

  老区不是封闭的代名词,越是老区越要解放思想,越要推进开放合作。巴中建地设市以来,因地理条件受限,制约着经济发展速度。

  打开心门,敞开山门。历届市委、市政府以开放的思维和视野在更大的空间、更高的层面,发现巴中发展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

  地处秦巴腹地,用传统眼光看,巴中无疑属开放“末端”。但用开放的眼光重新审视,又是另外一个“世界”:

巴中位于川陕渝甘结合部,是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是《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核心区和川陕革命老区综合改革试验区,是省委、省政府深入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大力支持建设的川陕渝甘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北向东向出川的黄金通道……

边远山区的交通“先天不足”,成为制约对外开放的瓶颈。为此,我市大力实施大交通建设,变腹地为“前沿”。

2010年,广元至巴中第一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拉近了巴中与外界的距离;2012年,成都到巴中客运列车正式运营,结束了老区不通火车的历史;2019年,巴中恩阳机场正式通航,为巴中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大交通构筑大开放格局。特别是近年来,我市以实施第三轮交通大会战为契机,以“6横6纵3环1航”为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巴中逐渐成为四川北上出川、东向达海的重要节点。

敞开大门“引进来”,迈开大步“走出去”。我市坚持把开放合作、投资促进作为推动巴中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抢抓“一带一路”“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机遇,加快融入全省区域发展新格局和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昔日的革命老区因开放而多姿多彩。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第三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进出口商品展暨中国西部国际投资大会上,我市共签约项目68个,揽金164亿余元,发展前景广阔、商机无限的巴中正成为四海客商投资兴业的首选之地。

借力“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西部农业博览会等一批高质量的开放合作平台,巴中走出了深闺,走向了世界。好彩头、泰美克、居然之家、达芙妮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纷至沓来,在巴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中国十大发展型魅力城市”“中国十佳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等多项荣耀加冕……

人一之,我十之。数据显示:1993年以来全市累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029亿元,其中2010年以来到位资金2909亿元,占比高达96%。巴中人用开放合作、招商引资的答卷在诠释“创新创造,苦干实干”,奋力追赶跨越、突破发展。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巴中的“朋友圈”越来越广。近年来,我市已成功举办6届巴人文化艺术节,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连续五次走进巴中;光雾山红叶节入选川东北经济区十大合作平台;成巴协同发展深入推进,在交通、教育、科技等领域“全面开花”,东西部扶贫协作和香港各界帮扶务实推进……开放合作的步伐迈得越发宽广,“山水画廊·秀美巴中”越发闪亮。

随着《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落地实施,巴中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优势明显、生机勃勃的巴中正敞开大门,拥抱世界,拥抱未来。

从落后走向振兴

金秋时节,米仓山色彩斑斓,美不胜收。千年米仓道隐秘在这美景之中,而新建成的巴陕高速宛如玉带缠绕在这美景之中。

一条高速串南北,从此南北一家亲。和过去相比,米仓山隧道贯通后,北向出川将不再翻越米仓山,特别是每年冬季大雪封山中断交通的情况将一去不复返。同时,南江至陕西汉中的路程由原来的4小时缩短为1小时。

20年前,一位来巴考察的外商,从西安坐车到巴中用了20多个小时,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巴中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走了就不想再来的地方。不想走是因为山好水好生态好;不想再来是因为山高水长路太远!”

交通不畅,闭塞落后,一直制约着巴中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改变落后的面貌,打通与外界的通道,历届市委、市政府为巴中的交通建设殚精竭虑。

从成立地区到2005年,我市打响了第一轮交通大会战,建成唐巴公路,以及巴中到平昌、通江、南江县城的干线公路,全面启动县城到乡镇片区公路硬化工程。

2006年到2017年的12年间,掀起了第二轮交通大会战,建成广元至巴中、成都至巴中、巴陕高速巴中至南江段、巴中至南充、巴中至达州、巴中至广安6条高速公路,建成广元至巴中、巴中至达州2条铁路,绵阳至巴中至万源高速公路巴中段全面开工建设。

2017年9月,我市全面打响了第三轮交通大会战,集中五年时间,全面构建“6631”(即6纵6横3环1航)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把巴中建成外快内畅、便捷高效的川东北综合交通枢纽。

2018年11月22日巴陕高速全面建成通车,米仓山不再阻隔巴中人走出去的步伐,2019年2月3日,巴中恩阳机场正式通航,搭起了我市通往世界的空中走廊。“绿巨人”动车即将开行,巴中人民的动车梦即将实现。

“有些不敢相信,我家的核桃都卖到北京去了。”这段时间,正是南江县团结乡核桃丰收的时节,团结乡梭坡村村民刘文贵家的核桃才从树上打下来,就被贩子开着车拉走了。以前,核桃丰收时,刘文贵都是背到街上去卖。现在高速公路修在家门口,山里的农产品成了大城市的抢手货。

如果说交通是改变落后的命脉,水利建设则是发展之本。

今年八月以来,我市持续高温,在红鱼洞水库建设现场,工人们顶着高温坚守在建设一线,质检员鲁兵手拿沥青温度计对混凝土心墙进行测量,一颗颗汗珠顺着黝黑的面颊不停滑落。年底大坝实现封顶,这是铁定的任务,必须完成。

红鱼洞水库及灌区工程是全国“172”重大水利项目,兼具防洪、灌溉和城乡生活及工业供水等功能,覆盖南江县、巴州区共计30个乡镇258个村。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供水、生态、发电等综合效益的大型骨干控制性枢纽工程。

2013年11月19日,南江县桥亭的巍峨九龙山下,红鱼洞水库开工建设,不久,“高峡出平湖”的壮美景象将呈现在大巴山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数据为证:

看交通建设,从1949年通车里程仅66公里到2018年末,巴中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177公里,是1949年的260倍,铁路通车里程达到128.66公里。

看水利建设,从1949年无水库、水电站、提灌站、堤防到2019年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7.2万处;形成蓄引提水能力5亿m3;有效灌溉面积132万亩;供水工程受益人口330万。

看电力设施建设,从建区设市智能电网雏形到2018年末,全市共有变电站90座,其中500千伏变电站1座,供电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实现同网同价。

看通信事业快速发展,固定电话用户由1978年的2600户发展到2018年末的43.9万户,固定电话通村率达到100%、普及率达到13.2部/百人;移动电话从1994年进入市场到2018年末拥有用户294.8万户,“智慧巴中”和“宽带乡村”惠民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城乡4G覆盖面达85%、有线电视数字化率达到99%以上。

“今日之巴中与过往已不可同日而语”,这不仅是巴中人最直接的感受,也是来巴中投资兴业和游客们最真实客观的表达。

70年长路漫漫,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奋进。新时代的巴中,正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不忘初心,团结一致,为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